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

什麼是 服務水準協議 (SLA)?



SLA

英文全名: Service Level Agreement
中文名: 服務水準協議

服務水準協議 (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) 指的是服務提供者與使用客戶之間,應就服務品質、水準以及性能等方面達成協議或訂定契約。

IT關聯服務提供者,對於利用者保證其服務的內容和品質之協議。協議的內容一般會記述服務的範圍、評斷服務品質的指標等。

服務水準的指標必須是定量的,才能清楚的判斷是否有達到。例如24小時365天無中斷服務,系統稼動率99.9%,障礙通知時間5分鐘內,障礙恢復時間1小時以內等。

當無法達成約定服務水準時,處置方式、報告方法,甚至罰則也必須事先定義。

在設立SLA時,服務提供者首要之務,就是與使用者達成共識,決定整體方法與指導原則,並加以標準化。在SLA起頭階段,最重要的就是給使用者適當的期待,先有簡單的事情著手(如合約),而非一開始就處理太多細節。

在設定SLA時,如果能落實下列幾項重點,可讓企業或機構更容易因為導入SLA而更優化整體管理流程。

(1)SLA必須以服務為導向,而且這樣的服務可以創造利商業益。
(2)制定SLA時,成本、價格以及服務內容應透明化。
(3)力求簡單明瞭,細節過多容易造成資料更新時的負擔。
(4)排列優先順序,首重為企業創造價值,避免分散焦點。
(5)盡快開始評估關鍵績效指標(KPI)
(6)應設立明確的服務經理人。

過往由於各使用部門不甚瞭解IT運作邏輯,容易對系統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,以至於訂立的SLA 過高。SLA 訂得越高,代表系統的運作效能與可靠度都必須增加,勢必得大幅提高採購成本支出;然而,一般情況下,這樣的採購預算不易得到老闆的支持,因此IT部門往往無從落實這些 SLA 目標。不過,現在透過 SLA 管理軟體,可先瞭解各個系統實際的狀況,再進行修正,讓 SLA 較容易落實,且 SLA 的效益也較容易被看到。(來源網站)

為什麼要建立服務水準協議(SLA)

建立服務水準協議,不只是完成一份文件,它是一個工具,也是一個過程,它使存在文件中的各方能夠參與並互動,進而達成協議、建立關係,如果沒有服務水準協議,服務提供者與服務需求者(客戶)雙方將無法就所要提供及執行的服務達成有效的共識,難免衍生許多服務執行與管理的爭議,進而影響服務提供者與客戶間業務目標的達成。

因此,服務水準協議是一個可以協助服務提供者和客戶,有效管理彼此對於服務內容與服務水準期望的一個極佳工具,它可以幫助企業建立溝通管道與溝通計劃、建立一致性並減少衝突,並以客觀的方法量測服務的效能。

服務水準協議能夠幫助客戶與服務提供者雙方達成雙贏,並且滿足彼此在企業目標的達成,近年來服務水準協議已廣為各行各業接受,也包括了IT服務。對於有意要導入各種IT服務管理架構(例如ITILCOBITISO20000等)的企業,服務水準協議是服務水準管理的重要基礎之一。所有IT服務計畫及作業,都是根基於服務水準協議上逐步展開和持續改善,因此明確、量化的服務水準協議,將是提昇IT服務管理品質及績效的第一步。

透過良好的SLA內容及完整SLA架構的建立,可以提昇IT服務水準、進行期望管理,並與客戶建立良好的關係。(來源網站)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